【科技头条】《细胞》:癌基因ALK竟是胖瘦的开关!
来源:奇点网 我从来没想过,强力致癌基因ALK还会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 今天,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刊登了澳大利亚科学院Josef M。 Penninger团队,联合... [详细]
来源:奇点网 我从来没想过,强力致癌基因ALK还会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 今天,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刊登了澳大利亚科学院Josef M。 Penninger团队,联合... [详细]
1970年,爱德华·肖特利夫(Edward H。 Shortliffe)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开始着手编写一个Lisp程序。这个名为MYCIN的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是非问题帮助医生... [详细]
蝙蝠体内寄宿着多种能导致人类重病的病毒。 来源:Stephen Belcher/Minden Pictures/FLPA 统计分析显示,对下一场大流行的密切监测不能只盯着蝙蝠。 文...
粒子在量子层次上相互作用的抽象图解 北京时间5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实的本质是什么?时空,也就是宇宙的四维结构,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到底是平滑的,还是以...
采访、撰文/王悬 编辑/Lillie Zhou 来源:GQ报道(ID:GQREPORT)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作家,他的三本书(《...
文章来源:原理 “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 随着“肠道菌群”这类概念越来越热门,你或许已经听过类似&ldqu...
多年来,科学家渴望能够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蛛丝马迹。近日,据媒体报道,根据国际空间站上携带的阿尔法磁谱仪粒子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家推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可能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多。此前,就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反物质可能以反物质恒星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据新华社南京8月9日电 (记者王珏玢、邱冰清)记者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国际小行星中心近日发布两颗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到的近地小行星:2022 OS1和2022 ON1。
8月9日上午,国内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江西赣州兴国县顺利竣工。该试验线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与兴国县人民政府联合中铁六院、中铁工业、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研制完成。
科技日报合肥8月7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包小辉、张强等,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
国家公园资源价值如何评价?青藏高原臭氧从哪儿来?如何探索基于生态资源的绿色发展新模式?高原缺氧对短期旅居人体内分泌的影响?8月4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青海西宁举行。
新华社耶路撒冷8月2日电(记者王卓伦 吕迎旭)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1日发布公报称,该国近期一项研究发现“记忆闪存法”或能增强孤独症患者的视觉识别及学习能力,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无垠太空,恒星之多如恒河沙数,太阳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颗。因为其与地球的距离适中,为人类提供了充足但不泛滥的能源,让人类得以生存,仰望星空,并深入研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面对强大的对手,‘看不见’已经成为数字安全时代最大的痛点。对数字化转型企业而言,‘看见’是安全的分水岭,回避‘看见’谈安全是隔靴搔痒。”
通过极致轻量化的穿戴设备,上一秒还在家中通过手势交互在虚拟屏幕上完成工作任务,下一秒就可以穿越到相隔半个地球外的足球赛场上,坐享观众席中的“皇帝位”观看赛事。
科技日报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刊发论文称,他们借助石墨烯堆叠技术,制造出一种新型“纳米皮氏培养皿”,以进一步了解液体如何改变固体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首次拍摄到单原子在液体中“游泳”的图像,最新发现有望促进制氢等绿色技术的发展。
据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设计的一种新型人工智能通过筛选大脑成像数据来发现与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模式,进而发现人们精神健康状况,而这种人工智能最大优势在于能在疾病症状出现之前进行预测分析。
为了给问天实验舱让出对接口,在问天发射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本月17日撤离了空间站组合体。
从元宇宙成为热词至今,外界对其的态度逐渐从好奇转向怀疑,似乎又多了一个新的泡沫,一个用来“涨估值”的概念。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人人都在讨论元宇宙,但好像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什么是元宇宙。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后续,将按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在7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亚分支疫苗的研发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是否需要以新的突变